学习保密常识 强化保密意识
发布人:新葡的京集团4321  发布时间:2020-04-08   浏览次数:882

   2020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颁布32周年,也是深入贯彻“十三五”规划、开展保密自查、提升工作质量的关键之年。每年4月是兵团保密宣传教育月,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保密常识,提高保密意识。

    一、保密载体有哪些种类?

    涉密载体,是指以文字、数据、符号、图形、图像、声音等方式记载国家秘密信息的纸介质、光介质、电磁介质等各类物品。

    二、摘抄涉密载体有哪些保密要求?

    摘抄国家秘密文件、资料,应当经文件、资料原制发机关、单位批准。摘录、引用国家秘密内容的笔记本,要做出与原件一致的国家秘密标志,按原件同样的保密措施进行管理,且密级、保密期限、知悉范围与原件一致。

  

三、复制保密载体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

  1.复制本机关、本单位产生的机密级、秘密级涉密载体,应当经主管领导批准;复制其他机关、单位产生的涉密载体,应当经制发机关、单位批准,未经批准不得复制。

  2.复制涉密载体不得改变其密级、保密期限或删除国家秘密标志。

  3.复制涉密载体应当履行登记手续,加盖复制机关、单位的戳记。复制件要采取与原件相同的保密措施。

  4.复制涉密载体应尽量在本机关、本单位内部进行,需要送外单位复制的,应当委托具有涉密载体印刷资质的单位复制。

  5.严禁复制绝密级涉密载体。确因工作需要复制的,属于本机关、本单位产生的,必须经本机关、本单位主要领导批准;非本机关、本单位产生的,须经原密级确定机关、单位或者其上级机关批准。

  四、为什么非涉密计算机、存储设备不可以处理国家秘密信息? 非涉密计算机及移动存储介质无法按照国家保密规定进行管理,缺乏安全保密防护措施,而且往往连接互联网,可以感染计算机病毒,或被植入窃密程序。

      五、为什么移动存储介质不能在涉密计算机和非涉密计算机之间交叉使用?

      移动存储介质包括:U盘、手机、数码相机、MP3、MP4等具有存储功能的电子产品。移动存储介质在涉密计算机和非涉密计算机之间交叉使用,极有可能使涉密计算机被植入间谍窃密程序或感染计算机病毒。一旦移动介质感染窃密病毒,当再次接入到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时,窃密程序会迅速将U盘上的涉密信息自动发送到互联网上的指定邮箱,窃案者就可以获取涉密计算机上的涉密信息。

      六、为什么不能在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或者未采取保密措施的有线和无线通信中传送国家秘密?互联网、固定电话网、移动通信网、广播电视网等公共信息网络,以及没有保密措施的有线和无线通信,都无法确保传递的安全,不能用来传递国家秘密,应当使用有相应等级保密措施的有线和无线通信设施、设备。

       七、打电话、发短信也会造成泄密事件吗?

       普通电话存在串音和载波辐射问题,有的电话线是暴露在外的,可以被搭线窃听,如果在通话中谈论国家秘密,就会造成泄密。而手机通信传输系统,是开放的无线通信系统,通信信号是在空中传输的,只要有相应技术设备,就可以载听通话内容。同时,手机还可以与互联网无线连接,所以在手机通话中谈论涉密内容或用手机发送或存储涉密信息,很容易造成涉密。

       保密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因为保密就是保国家安全,保企业发展,保个人前途,保家庭幸福。

 

      那么,在互联网这个看不见的战场上,间谍究竟是怎样窃取了我国家秘密呢?

      管理疏忽泄密

      涉密机关、单位一直是失泄密事件发生的“高危地带”,一些单位保密管理不规范,对保密规定阳奉阴违,结果导致泄密事件的发生。

      01

     心存侥幸酿恶果

     N网络科技公司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该公司是国内一家电子邮件系统安全产品提供商,客户中有很多涉密单位。这些单位每天都有大量的重要信息进出,渠道就是这家公司搭建的电子邮件系统。

     而N公司竟然毫无防范之心,把客户的地理位置、网管人员身份、远程登陆方式和账号密码等敏感信息储存在内网服务器中。为了让出差在外的员工也能随时查询,他们还在内网和外网之间搭建了一个连接通道,通过一个VPN账号就可以随时登陆内网进行查询。

     就这样,该公司为境外间谍情报机构网络窃密打开了方便之门,其核心应用服务器先后被三家境外间谍情报机构实施多次网络攻击,窃取了大量敏感数据资料。

      02

     知识匮乏令人惊

     涉密不上网、上网不涉密,这是一个基本常识。可就是有国家公务人员用互联网处理涉密信息,其对保密的无知令人瞠目。

    W市的公务员王某和肖某不仅将涉密地形图进行扫描复制,竟然还通过QQ、QQ邮箱传递。结果被伺机而动的境外间谍情报机构通过隐藏的窃密“木马”程序全部获取,给国家安全造成了很大隐患.  

      03

      管理疏忽隐患多

      地处我国边陲的Z市驻扎着不少边防部队,按理说应当对保密工作高度重视。但当地政府某局的工作邮箱安全设置却十分“单纯”——只使用办公室电话号码作为密码。境外间谍情报机构在利用技术手段搜集到该局电话号码和邮箱账号后,通过猜测等手段破解了邮箱密码,进而直接登陆邮箱窃取了近2000份文档资料,这些被窃的文档中详细记载了Z市的驻军分布信息……

  

      21世纪是互联网的世纪,这一点无疑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而我国新修订的保密法早在2010年就于第二十四条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使用非涉密计算机、非涉密存储设备存储、处理国家秘密信息。国家保密局《关于国家秘密载体保密管理的规定》要求,阅读和使用秘密载体应当在符合保密要求的办公场所进行。事实上,只要我们遵守保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互联网泄密事件完全可以避免。

      但在《焦点访谈》披露的三个案例中,泄密事件不仅防不胜防地发生了,还给了境外间谍情报机构可乘之机,造成了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损失,不得不让人深省。应当看到,案件折射出的正是涉案单位保密管理的疏漏、保密教育培训的滞后以及工作人员保密意识的淡漠。联系到近些年来,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对我国党政机关、科研院所、军工单位等实施的多轮次大规模的网络攻击窃密活动,我国当前有关机关、单位的网络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加强互联网保密工作更是刻不容缓。

      计算机辐射泄密

      说到电磁辐射,大家脑中浮现的可能是核电站、雷达、高压线网等看似离我们生活很遥远的大型设备,但其实电磁辐射就在我们身边,手机、计算机等智能设备在工作时都会产生电磁波,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辐射泄密带来的安全隐患日益突出。尤其是计算机电磁辐射泄密,如同给信息装上了“翅膀”,是目前防窃密的薄弱环节。

     电磁辐射小常识

     电场和磁场的交互变化会产生电磁波,电磁波向空中发射的现象,叫电磁辐射。窃密者若利用接收机等设备接收一定范围内的电磁波,即有可能获取敏感信息。

      我们日常使用的计算机,其显示器、键盘、主机辐射出的电磁波都有可能携带敏感信息,只要对方接收设备足够好,就能够接收并还原敏感信息,不法分子如此就能轻松窃密,真是细思极恐。

     01

     显示器辐射泄密

     由于显示器在工作时发出的频率较低,辐射出的电磁波易被接收获取,窃密难度较低,只要接收机灵敏度高,对方就能实时接收或解读显示器辐射的电磁波,在有效范围内轻松获取显示器内容。显示器窃密现已成为国外情报部门的一项常用窃密技术,且达到了较高水平。

     02

     键盘按键辐射泄密

     键盘是除显示器外,电磁辐射信息较易被截获并被复现的设备。键盘是计算机的外接设备,电脑会实时监控键盘,当有按键按下时,控制电路立刻将该按键对应的编码传递给计算机,主机按照编码对应的指令进行运作。键盘与主机间的数据通信通过电信号完成,必然会产生电磁波。只要有与其频率相同的接收机,在一定范围内通过键盘正在处理的信息就可能被不法分子实时窃取,而造成泄密。

     03

     主机辐射泄密

     主机内含CPU、硬盘、内存、光驱等众多部件,且电路结构复杂,如此高功率的运行,其辐射是很大的,但由于主机外有全封闭的金属箱,可屏蔽大部分信号,将辐射强度降低到“安全范围”,但即便如此,只要有辐射,就可能存在泄密隐患。

       那么,在工作中,我们该如何防范计算机辐射带来的泄密隐患呢?

       01

      增大安全距离

尽量增大涉密计算机的安全防护距离,远离辐射泄露窗口(如窗户、门),电磁辐射信号若没有建筑物阻隔,会传播很远,增大泄密的风险隐患,而如果倚墙而放,无线电波会被墙壁有效阻挡,减少安全隐患。

      02

      谨慎选择电脑

尽量选择台式机作为涉密电脑的主体。台式电脑一般有机箱,对电磁波屏蔽作用较好,能有效降低电磁波辐射泄密的风险。另外,旧电脑的辐射功率大于新电脑,因此,涉密计算机要定期更换。

     03

     加装干扰器

在一些敏感场所加装干扰器,通过加入噪声信号来干扰和混淆原始信号。

     04

     使用电磁屏蔽

重要单位的计算机机房可用导电性能良好的金属网或金属板封闭起来,形成屏蔽室,隔离工作时产生的电磁波。这种方法对减少信息泄露较为有效,但购置设备成本较高,适用于一些保密等级要求高的大型计算机设备或多台小型计算机集中放置的场合。一般情况下也可采用部分屏蔽的方法,例如屏蔽帐篷、屏蔽机柜、屏蔽包等。

  

     光盘使用不谨慎泄密

     光盘作为一种容量大、易携带、性价比较高的存储介质,已成为保密工作者的得力助手,但如果不谨慎使用,依然有较高的泄密风险,您了解吗?

     丢失泄密

     有的单位为了防止移动硬盘、U盘等携带病毒感染计算机系统造成泄密,规定只能用光盘充当涉密计算机、内网计算机与外界进行数据传输和交换的载体,光盘也因体积小、重量轻、使用方便等受到了大家的欢迎。但与此同时,不少人却忽视了它小巧、易丢失的特性。再加上很多光盘及其中的信息都未经过加密处理,一旦丢失,无异于拱手送密。

     光盘病毒

     光盘虽然不会像U盘那样被病毒传染,但在刻录过程中也存在风险,尤其是盗版光盘,厂家技术力量薄弱,疏于管理,会将携带病毒的文件刻录到光盘中,从而感染读取光盘的计算机主机,并通过网络扩散,造成严重危害。例如,1998年6月爆发的CIH病毒,就是以盗版光盘游戏“古墓奇兵”为媒介,严重破坏计算机硬件结构。据统计,CIH病毒共造成全球6000万台电脑瘫痪,经济损失高达5亿美元。

     摆渡木马

    “摆渡”原指在河两岸来回运送人员、物资的行为,而在这里,光盘则成为木马窃取内网或涉密计算机信息,输送到外网的一种媒介。用户通过互联网下载软件时,可能会被木马恶意捆绑,一并刻录到光盘中。当光盘在内网或涉密计算机上运行时,木马就会自动下载到本地,伪装成重要系统文件或潜伏在后台,收集涉密或敏感信息。当再次有刻录行为发生时,这些信息便随被刻录的文件一同存储到新的光盘中,如果新的光盘被插入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木马就会伺机将窃取的信息传输给窃密者。

     可见,在安全保密领域,光盘并不能完全“免疫”,我们必须提高警惕,规范使用操作。

     使用管理要严格

光盘要统一规范采购,明确使用范围,注明涉密光盘和非涉密光盘。在使用过程中,必须严守保密规定、严格刻录审核,有效管控使用过的光盘,安全存储、及时销毁,防止国家秘密或敏感信息泄露。

     杀毒检查常态化

在光盘刻录前,必须对文件或程序例行杀毒查验;光盘插入计算机读取信息前,也要先查杀病毒,再安装使用;每次使用时,还须遵守“一次一用”原则,做好记录。

     清除木马有窍门

由于光盘内容不可改写,杀毒软件发现木马病毒后,有可能只报警而无法查杀。遇到这种情况,可将带有病毒的文件或程序拷贝到中间机上,用杀毒软件清除干净,再重新刻盘后在内网或涉密机上读取操作。

     数据加密上保险

在光盘使用时可引入加密策略,包括基于光盘本身的硬件加密和针对光盘内容的软件加密。前者速度快、效果好,但成本较高;后者成本低、使用便捷,不少第三方刻录软件就能提供加密功能,这两种方式可在工作中酌情使用。

     免费WIFI泄密

     随着智慧城市、物联网等信息工程的发展,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资源。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休闲娱乐,失去网络,便仿佛与整个世界失联。幸而,许多公共场所,如车站、酒店、商场、学区等,如今都覆盖了免费Wi-Fi。但是,这些免费Wi-Fi在为人们提供低成本上网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小觑的安全隐患。

     具体来说,公共Wi-Fi风险可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三种。

     低危风险中,公共Wi-Fi中的隐藏程序可篡改网页,使浏览器不断跳出垃圾信息,或是插入暗链,在用户手机后台点击广告,达到恶意推广、广告刷量等目的。

     中危风险则主要是对用户网络进行控制,包括DNS劫持、ARP攻击两种方式。其中,DNS攻击可控制用户的上网范围,导致用户不能进行正常的网络访问,或反复跳转到恶意网址中。ARP攻击的过程不同,但结果类似,也会导致用户网络中断。在现实案例中,黑客经常以控制用户网络的方式进行敲诈勒索。

     如果说低危、中危风险只影响用户体验,那么高危风险则实质影响了用户的个人隐私安全和金融安全。公共Wi-Fi隐藏的高危风险包括SSL攻击和网络钓鱼。其中,SSL攻击是一种典型的中间人攻击,攻击者通过挟持安全证书或降低证书加密保护等级的方式,在网络中偷窥用户数据,导致用户密码、数据泄露。此外,在公共Wi-Fi网络中,黑客还可以通过网络钓鱼获取用户个人敏感信息,比如姓名、性别、所在单位、银行账号等,进一步实施精准诈骗。可见,占小便宜还是要吃大亏的哦。

防范有招

      防范公共Wi-Fi中的信息安全风险,应从4个方面入手:

      一、增强分辨风险Wi-Fi的能力。首先要分辨“套话”Wi-Fi和“山寨”Wi-Fi。假如连接时,要求输入手机号、微信号、QQ号等,那就要小心了。同时,假如周边没有肯德基,却能搜到名为KFC的免费Wi-Fi,也需小心。这两种免费Wi-Fi一般都“居心叵测”!

     二、不使用免费公共Wi-Fi传输敏感信息。我们经常认为,和“钱”有关的信息才是黑客们的攻击重点,其实不然,通讯软件的加密性和安全性远低于支付、银行等金融类软件,通过通讯软件传输的信息极易被窃取。

     三、量使用手机APP进行重要操作。手机APP多采用如客户端绑定、SSL加密技术、超时退出等多重先进加密手段,比网页操作安全性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被他人截获,确保操作安全。

     四、日常做好信息保护提醒工作。公共场所免费Wi-Fi窃取的信息往往不那么“机密”,但却足以为网络诈骗提供素材。因此,平时要多向家人朋友普及网络安全和防范诈骗知识,确保守住最后一道关口.